欢迎进入潜江文明网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让非遗“潮起来”、传下去

发布日期:2023-03-16 09:56:00   作者:潜江新闻网    来源:潜江新闻网    阅读:   保护视力色:       
  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非遗传承发展”“打通非遗消费堵点”“数字化赋能非遗”等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据悉,近年来,潜江市非遗中心认真贯彻全国、全省非遗工作精神,着眼于彰显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文化厅颁发“湖北最美非遗保护中心”荣誉称号。近日,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社厅集中表彰一批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典型,潜江市非遗中心荣获“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我市繁荣文化事业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市列入国家级代表性名录5项,省级代表性名录22项、市级代表性名录153项。我们身边熟知的潜江锣鼓、潜江皮影、潜江面塑、潜江竹编、潜江麦秆画等等,都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潜江人民的勤劳智慧,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凝结着先辈的智慧,镌刻着文化的基因。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盘活文化资源、激活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焕发文化魅力。如此,才能让非遗“潮起来”、传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让非遗“潮起来”、传下去,要打好创新牌,搭建精品活动平台。非遗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要通过与企业联手,促进当地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台,对非遗项目的展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包装,通过产业化让非遗从生活走向市场。要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将非遗展演展示延伸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等,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网络智能化。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打造特色非遗活动品牌,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让非遗“潮起来”、传下去,要打好产业牌,推进非遗文体旅游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走进当代生活,才能植根经济,形成市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要依托潜江生态龙虾城,以浩口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以及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为契机,拓展非遗旅游线路,推进非遗与农业融合。要依托“环中国自行车赛”“返湾湖湿地国际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传统体育健康行”系列活动,深度参与和展示非遗项目,推进非遗与体育融合。要依托潜江春晚、乡村村晚,将潜江锣鼓、潜江民歌等非遗项目、“非遗+廉政”等小剧、小品推向舞台,推进非遗与文创融合。
 
  让非遗“潮起来”、传下去,要打好教育牌,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要搭建培训教育平台,建立非遗传承常态教育机制和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的长效机制。比如我市先后在园林一小、龙湾中学、浩口三小等十余个学校挂牌成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将皮影戏、花鼓戏、民歌等十余个项目纳入各学校的课外兴趣班开展常年教学。2020年,潜江民歌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要着力解决非遗人才培养的问题,让更多有志青年乐于变身为非遗传承人才。
 
  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遗不能只活在过去,更要活在当下,活在未来。我们要坚定非遗保护传承之路,用本心传承非遗技艺,用创新注入新鲜活力,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本网特约网评员 陈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