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之时,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明扫墓祭祖,既浓缩着血缘和亲情,延续着千千万万家庭和民族文化之根,也承载着教育子女不忘祖先、不忘根本的心愿。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不文明不安全的祭拜,死者不安,生人更不安。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提倡文明祭祖,倡导形式多样的文明祭祖。如在亲人的墓前鞠躬默哀,敬上一杯薄酒,献上一束鲜花,以此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表达对亲人的缅怀;又如追思温故先辈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们不忘本;再如网上祭祀,把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写成文字在网上发表,以表达对亲人的追思等等,既文明高雅,又能体现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