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学校德育的灵魂。创办于1989年的市特殊教育学校,经过30多年的默默耕耘,用爱与专业拓展每一个特殊生命的宽度,秉承“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特殊儿童特点,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内容和途径,构建了“悦”文化育人体系。
以“悦美”文化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悦”源自《尔雅·释诂上》,“悦,乐也”,是一种精神体验和享受,可满足并丰富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多年来,市特校以“悦”立校,沉淀出“悦文化”的核心理念:因爱而悦 润美于心。学校的教育从爱出发,通过教育教学,达到悦的彼岸,成就师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愉悦人生。在此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发展愿景: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美好;让每一位家长收获教育的希望。
为了践行“悦文化”理念,学校在尊重原有布局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对环境文化进行了全面设计。在新建的食堂前设计了悦爱广场,将原来的教学楼、综合楼和食堂分别命名为:悦爱楼、悦心楼、悦美楼(食堂)。把悦爱楼之前闲置的架空层改造成为智障学生提供情景适能教学的专用教室。开设了“悦”家汽车美容、“悦”家宾馆 、“悦”家裁缝、“悦”家银行、“悦”家快递、“悦”家快餐 、“悦”家面塑(非遗传人潘凤娥工作室)、“悦动光影”(非遗传人刘年华工作室)等校本课程。在悦爱楼的楼层转角处设置了爱心悦读吧,方便师生开展阅读活动,在校园东面围墙处开辟了“悦家农场”,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环境文化的营造让学生在“悦文化”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悦文化”氛围的营造,给师生带来的是更加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使特校师生进一步认识学校的“悦文化”理念,并入心化行,以文化筑牢学校育人根基。
以“悦润”课程为主线,完善育人体系
在多年教育实践中,学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残障学生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低,要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的德育活动就要转变以往面广且零散的局面,建立一套有序的长效育人机制。学校政教处围绕“悦”做文章,组织各班根据学校文化设计出以“悦”为主题的班名、班级标语,各班班主任遵循智障学生年龄层次和思维能力特点,创建了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
政教处遵循“让残障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自食其力公民”这一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在德育课程开发上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即生命、生存和生活三大能力的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教师们意识到智力障碍学生很难将季节变化与自身生活建立联系,他们常常不解春种与秋收,不懂夏忙与冬藏。为了让残障学生了解季节更替对生活的深远影响,学校政教处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着手,建构生活化德育课程。学校将安全文明、健康环保、劳动自理、时令节日、运动艺术这些与时序变化有关的教育主题,按“春之蛰动、夏之蝉鸣、秋之韵歌、冬之暖阳”四个板块整合,改变了原有德育主题教育无序的局面,让学生能更充分地综合学习各类德育课程。“悦润四季”课程总体构架分为五大篇章四种方式,每个篇章通过“学、吟、绘、做”四种方式来呈现。“学”主要通过主题班队会来贯彻实施;“吟”就是吟诵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童谣、诗歌,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绘”通过绘画、手抄报、手工作品等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做”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的五大篇章按低中高年级分层展开教学,学习内容螺旋上升。德育课程利用主题班队会、学校活动和家庭教育共同实施,课程评价从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铺开,学校政教处每月评出一名“悦美少年”和一个“悦润班级”,通过以评促学的方式推动“悦智”课程深入实施。
“悦润四季”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学生带来丰富立体的生命体验,极大拓展了残障学生的知识领域。德育课程的实施,构筑起学生成长的力量,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育人体系。
以“悦心”活动为抓手,丰富育人形式
学校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核心,形成了以生为本的“悦心”系列活动,丰富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体验的平台,促使孩子们在知行合一的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
1.多彩校本节日。学校每月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分别为体育节、艺术节、礼仪节、诵读节、自理节、科技节、感恩节、文化节。校园“八大节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展示学生风采的良好舞台。八大校园节日,每月一个类型,每次活动一个主题,已经成功举办三届。这些各具特色的校园节日,充满着文化气息与创意,具有仪式感与教育性,已经成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陶冶艺术情操、体验别样生活、进行自我展示、凝聚师生情感的一个特殊载体,校本节日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的体验,各类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缤纷社团活动。在“悦文化”引领下,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社团活动成为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尊重每一个残障学生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学校社团打破传统班级社团的壁垒,将全校学生按照能力层次分类,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创设展示个性的平台。学校主要有两大类八个社团,文艺类社团有:唱游律动组、皮影戏表演组;体育类社团有:篮球组、羽毛球组、足球组、跳绳组、乒乓球组、轮滑组。社团活动定人定时,每个社团有两名教师组织学习训练。2023年,学校轮滑社团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两金两银六铜团体总分第八名;2019年学校舞蹈社团参加全省特教学校文艺汇演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丰富的社团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体育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锻炼了残障孩子的胆量,鼓舞他们的勇气信心,给每一名参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挥洒激情、展示自我的人生舞台。
3.温馨悦读书吧。为贯彻落实“悦文化”在阅读领域的作用,学校在教学楼的每一楼层开辟了“悦读吧”,立足绘本探索智障学生的阅读启蒙,创建了“阅读·悦美”主题读书活动。“阅读吧”是开放式书吧,各班轮流值日,以此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各班根据学校总体安排,挑选适合各年级阅读书目,定时定主题带领学生在“阅读吧”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活动。班级层面的阅读活动一周一主题,一月一展示,学校层面阅读活动一期一评比,一年一表彰。学校以评比促进绘本阅读的推进,为孩子们提供敢说愿说的表现平台。学校还在“悦读吧”设置了互动文化墙,把孩子们阅读绘本后的摘抄、绘画、手作等元素分期在“阅读吧”的文化墙上展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拓展认知边界。
以“悦身”实践为渠道,拓宽育人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特殊学校都是单纯教学单位,很少考虑残障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如何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运用,这种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学生离“能生存,会生活”相差太远。市特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初衷就是要突破封闭的课堂,到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中去学习,从而促进智障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适应。
1.普特融合悦接纳
第一是建立“大手拉小手”融合教育活动制度。学校依靠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会、团委和社团的力量,定期开展“大手拉小手”融合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确保主题明确,方案详细,形式有效。活动中,以残障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不同班级、年龄的学生在拓展互动、体育比赛、才艺展示、参观互访等各类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沟通,学会与人交往,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
第二是建立“特奥伙伴学校”融合教育活动制度。作为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学校全力推动特殊奥林匹克融合学校项目的落地实施。目前与杨市小学结成伙伴学校关系,该校挂牌特奥融合学校。两校在全市率先推进“艺体融合进校园”活动,两校现阶段通过清明诗会、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以及轮滑表演等形式,让两校学生在合作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三是建立“携手同龄伙伴”融合教育活动制度。近几年,市特校与潜江市域内的多所中小学建立长期友好关系,每月定期开展融合活动,如学雷锋、烈士陵园祭扫、清明诗会、助残日、庆六一等活动。普校学生走进特校学生的课堂,让残健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充分参与、相互理解、实现共融。
2.社区融合悦成长
“普特融合”只是融合教育的一个方面,与整个社会的融合才是融合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学校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倡导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政教处开始尝试着把学生带出学校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层面每学期开展两次大型的集体外出活动,如到烈士陵园扫墓、到曹禺剧院看演出、到世博湖北馆参观等等。外出活动主题由班主任和本班科任教师根据班级教学内容确定,每个班级每学期外出一次。外出前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社区融合相关事项讲解、做好安全预防措施。
融合活动就是一束光,把“接纳、包容、平等、参与”的融合理念投射到全社会人的心中。融合活动为智障青少年增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给残障孩子的学业、心理、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带来诸多发展,为他们全面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悦”文化给予特校师生情怀与力量,让特殊孩子们在文化的引领下“育德”,在快乐的课程里“润德”,在丰富的体验中“养德”。一批又一批特殊孩子走出特校、自力更生、融入社会,成为身残志坚的模范和榜样。